新华网成都7月14日电(记者王镜宇 史春东)近一段时间,19位冲段少年因为“骨龄超标”,失去全国围棋段位赛参赛资格的事情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骨龄门”事件为何在今年突然爆发?围棋赛事又为何要查骨龄呢?
许多熟悉围棋的人都知道,一年一度的定段赛是众多学棋少年迈入职业棋界的门槛,也有人将其称之为“围棋高考”。随着围棋热的不断升温,希望走职业道路的小棋手和家长越来越多;由于每年的定段赛只有二十来个定段名额,而参赛棋手多达三、四百人,竞争之激烈非同寻常。
目前看来,职业棋手的前景大致有以下几种:成为古力、常昊这样名利双收的职业高手或者能参加围甲联赛的中坚棋手,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棋手;成为以教棋为生的职业棋手;拿到职业段位证书之后,获得进入高校深造的便利另谋出路。在冲段成功的围棋少年中,真正能走上第一条路的绝对是凤毛麟角,摆在更多人面前的是后两条路。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家长坚信孩子的围棋天分,对成为职业棋手之后的前景充满信心。有的家长甚至不惜辞掉工作,带着孩子来北京学棋,在放弃文化课的情况下豪赌职业棋手这条路。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很多棋童家庭并不富裕,甚至很拮据。
中国棋院之所以对定段赛设定年龄限制,本意是为引导那些辍学多年而天分有限的小棋手尽早回头。实事求是地讲,现在的小棋手如果十七、八岁才拿到职业段位,前途的确相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