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段限龄本为棋手前途着想 年龄造假现象愈演愈烈

作者:小石点击:242332009-07-20 11:22
定段限龄本为棋手前途着想年龄造假现象愈演愈烈

定段赛场,少年棋手们的“战场”

  记者谢锐报道 09段位赛和定段赛已于7月11日于绍兴落子,赛前一位名叫白宝祥的冲段少年父亲在网上发表的数篇博文引起不小的反响,这位家长反映,白宝祥不到18岁,但在骨龄测试中未能过关,不能参加定段赛。

  与段位赛日渐冷落相比,定段赛一年火似一年。因参加定段赛人数过多,不得不先设预选赛,而且参加预赛的必须拥有业余5段以上证书。即便如此,还是有300多名18岁以下的小棋手参加预选。这么多孩子争夺20个定段名额,远比高考严酷得多。据统计,北京的聂卫平道场等几家主要围棋培训机构,有望定段的小棋手在300人左右,全北京有望定段的棋童应以“1000”计数。北京、上海、南京、成都、重庆、武汉、天津等大中城市是围棋人口重镇,因此,在“1000”的基数上乘以“10”,再综合全国其他地方,每个小棋手定段均面临着“万里挑一”的选择。

  学棋孩子之所以越来越多,与社会大背景密不可分。独生子女们在正常的学校教育之外,绝大多数都能受到其他素质教育,包括围棋。围棋形象高雅,棋手社会地位高,而且还有不菲收入;此外围棋还能培养孩子智力,有胜负吸引力,孩子容易入门上路,还能在上大学上得到照顾,像孟昭玉、唐莉、郭北雅、杨梓、王锐、叶畅、范蔚菁等职业或业余棋手都是以围棋特长生身份进入名牌大学深造的。

  中国棋院之所以确定定段年龄上限,是为了让那些年满18岁仍未能定段的学棋孩子及早回头,不至于在这条路走到底。中国棋院曾有过将定段年龄上限提前至15岁的动议,但此建议招致时为中国棋院院长的王汝南反对,他说,“这个意见真要实施起来的话,对不少15岁至18岁的冲段少年不公平,因为牵涉到定段孩子的范围甚广,所以调整年龄上限时一定要慎重。”后来围棋部出台了一个20个定段少年中有两个必须是15岁以下的过渡方案。

  “不一定要让孩子成为职业棋手,但可以让他(她)来试试自己的水平。”拥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已越来越多,但不可否认的,即便是家长对孩子的围棋前途想得开,却因竞争过于激烈,导致有些家长在孩子年龄上做手脚。

  近些年来,参加定段赛的小棋手在年龄方面造假的现象愈演愈烈,有的身份证和户口本上的年龄不一致,有的报名年龄一年一变,还有的为了蒙混过关,干脆改名字参赛(当然不会注明曾用名)。由于各个围棋道场和属下棋手利益一致,为了增加定段成功率,各道场在本道场棋手的年龄问题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难题甩给了中国棋院。

  无奈之下,中国棋院先是在2003年参照其他项目的做法引入骨龄测试,随后又出台了相应的申诉办法。如果小棋手能够提供户口本、身份证等5种相关证件,可以就骨龄测试结果进行申诉。在过去几年中,每年都有两三位小棋手因为骨龄超标被取消了参赛资格,不过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因定段赛参赛人数众多,中国棋院并没有要求所有人都参加测试,而是选取报名年龄距离规定年龄只差一两年的棋手。

  但骨龄测试并不能保证测出的年龄与实际年龄百分百吻合,可能会有“错杀”的情况出现,从而耽误孩子一生的前途。现在中国棋院允许申诉,但即使有“错杀”情况的发生,却因时间紧迫,亦无快速及时的应对措施,这应该是以后须改进之处。

  在诚信危机蔓延的大环境下,围绕定段发生的一些不愉快之事令人遗憾。中国棋院为如何确定参赛棋手的实际年龄而烦恼,家长、棋童也为被“误杀”而痛心,但凡事总是能找到一个解决“点”的,这需要智慧,更需要责任。

网友评论(0条)